《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易道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主要应用形式。
渗入文化元素的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建筑形式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当人类有了足够的能力去驾御建筑技术和制造建筑材料时,人类的建筑活动就不再只是“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实用活动,而是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精神追求。建筑也就不仅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而是内涵了“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被赋予了物化的“道”的符号表现。在此,人类开始把建筑主观地赋予了许多的社会性、哲理性和人格性。从建筑的语言和空间氛围,无不浸透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希望表述的文化符号。风水案例
建筑,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长期以来,有人断言中国古代没有建筑理论。我国历史上的两部建筑巨著——宋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都被中外学者推崇倍至。日本学者竹岛卓一称其为中国古代建筑著作的“双壁”,梁治华(思成)先生称其为“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但它们毕竟只是建筑规范、定额类的条例,算不上文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建筑理论的文化根基呢?《易》这个文化大系统,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从《易》中演化出来的风水和堪舆之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建筑所遵循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其在中国建筑和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从城市选址,到住宅取向,到坟茔相地,中国的先民和现代人群,无不对风水和堪舆之术信奉莫名。其中的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的科学道理和经验表现,确实是这一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建筑和规划文化根基的最合理的诠释。风水案例
《周易》系辞第一章开篇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以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说卦传》中对于先天八卦有如下阐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先天八卦图中相对各卦的卦象组成的阴阳爻相反,表明的是八卦中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的四对矛盾及其变化。先天八卦是建立在阴阳观念基础上的,这种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本思想。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是小型的民间建筑,还是皇家建筑,都无不体现这种阴阳平衡,法天象地的思想。
而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的方位不同,卦位是离卦在南,坎在北,震位东,兑居西,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北。其排列是依方位的东南西北和节令的春夏秋冬,顺时针方向布置。
后天八卦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构成中国建筑设计构图的理论基础。
后天八卦形成了所谓的月令体系。形成了风水中理气的概念。严格意义讲,人的起居行事,都要按照月令体系行事。
周易对建筑选址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中国,涉及选址,往往离不开“风水”。最常见的聚落选址都是要由专业的风水师进行“堪天舆地”,即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势、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法来确定最有利的聚落位置。其目的,就是按风水理论来选择聚落地理位置。这实际上是对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状况等影响人们生存健康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权衡,以获得最适宜人居及生产繁衍的地理环境。
而风水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选择理论。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之所以能流传千载,关键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切都要以自然的和谐为最高准则。作为立身之本的住宅建设,是不应当任意选址的,而要通过实地考察(即相地),找到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或曰风水宝地。
同一地区,因地形地貌,水土性质上有差别,也会有病区和非病区、重病区和轻病区的不同。如果把大量的调查结果与传统风水理论作比较,则可发现,如果按照风水理论关于相土尝水、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各方面的选择标准来权衡,吉利者恰在非病区,而病区的水土环境正是风水视为有诸多不吉的地方。
风水本身探究的乃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生,而这种思想,又是以大地有机自然观表现出来的。风水学说把大地看作犹如人体的自然有机体,与人体一样也有经络穴位,大地有机体的生存是以各部分的相互协调为前提的,人只有摸清了大地的经络穴位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自然的环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