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因《易经》涵盖领域广、内容丰富,自然被很多人捧为学习的“圣经”。
易经几乎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代名词。都说《易经》难学,到底问题难在哪里?
01、《易经》涵盖领域广,对读者“要求高” 《易经》对其学者有“一定要求”,比如综合素质、文理科知识技能储备等,再有人们的知识体系、领悟能力、人生经历等不同,所以对《易经》的理解差别很大。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支撑与储备、有学习韧性与耐力等等。凡事只要掌握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难,有如此的知识功底,便能轻松读懂其中的深意。便能很好地学习易经。
02、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易经》只因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是这样,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感受,一万个人看就有一万种体会。 好比同一处景色,若是观景的将景色转述给其他人,其他人又再转述给其他人,那么就会有很多版本。因为后来的人都是凭借着前人的转述,加以想象猜测的,得出来的结果自然不一样。 各种编改,各种解读,至于它本来的意义,要不然就是早已消失,要不然就是早已面目全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版本数不胜数,到底哪一个才更接近本真,我们也无从可知。 《易经》有太多包装外衣,使得这门学问越来越难,其实这并不一定是来自《易经》本身难度,更可能是来自世人的“干扰”。
03、难在内容繁杂,距今年代久远 《易经》之所以带给世人高深莫测和玄幻,是由伏羲创八卦,文王撰卦辞,孔子作传记。其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思维跳跃性很大,与我们的生活场景相差甚远。 易经的难,其中也有大部分原因难在其文字晦涩难懂,各种释义众说纷纭。还有一部分有心者在《易经》里对神化和经文的各种注解繁杂,如此便干扰了读者的正常思维与理解能力。 带给我们的距离感,需借助很多资料才得以释然。给人们造成理解困难。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认为《易经》很难学。
04、难在卦象变化,文体古怪,知识局限 表面上看,《易经》也是一本占卜典籍,由卦辞和爻辞组成。 其变化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同样的一个卦象,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时间就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乾卦:从初九到上九,讲了人事发展的六个阶段,小处讲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创业奋斗历程,稍微大点,可以代表一个公司,再往大了,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举个例子:拿乾卦来说,如果我们用乾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把乾卦的六个发展阶段当成我们自己的事业阶段,字面上大家都懂,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当下处于什么阶段?我们是应该潜龙勿用?还是见龙在田?还是或跃在渊? 这根本就没人会告诉你,也没有固定的程式让你可以明确的判断,所以这第一步就难倒很多人,多是靠悟性。我们在阅读《易经》时,要跳出文体框框,方能一悟百通。所以如果拘泥于一种解读而不知道联想变通,自然是不可能理解易经的精髓。想学风水?学风水培训班哪里的最好?学不会怎么办?2022届裴氏风水《星云谱》弟子班现正接受报名,拜入师门,终身学习。弟子群里也会有一群师兄师姐帮你答疑,不用担心学不会的问题。师徒制,课堂讲解+实地考察教学模式。
05、难在实践 《易经》难在实践,大部分人认为懂了文字的意思,就学会了,其实并不是真懂,只有亲身实践体会之后,才是真知,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则永远都是未知的状态。 如果我们没有去实践,则一辈子都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只会背一些条条款款装逼,那易经就白学了。 所以《易经》的难,难在实践,有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只能时时勤耕耘。
总结:《易经》由于内容繁杂、文体独特、文字晦涩,显得易学道路异常艰难。如果想学易经精髓,就努力去充实自己,克服古文晦涩,充分了解易经产生的背景,加强积累多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持之于恒地学,每件事情都要有个过程,不能着急。
我们要科学客观看待《易经》,既不能故弄玄虚夸大,也不能极力贬低它的学术价值,而我们能做到平衡且客观的最好办法是:与时俱进。那么学习《易经》将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