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有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北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的“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明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这地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然而,这只不过是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从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也有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注重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
战国时期,荀子就曾经指出:求了雨,接着就下雨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没有什么缘故,这和不求雨而下雨是一样的。日月食了,人们就设法去抢救,天旱了就设法去求雨,还有通过卜筮然后决定大事,这种举动并不认为真的会求得什么东西,不过是国家为了表示重视灾害,用以顺应人心的一种文饰罢了。所以,君子认为这是一种文饰,而百姓确认为当真有神。把这些看作文饰的,会收到好的结果,若是认为当真有神,就会导致坏的结果了。即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荀子·天伦》)若将这里所说的文饰之“文”,转义为“文化”之“文”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荀子的这一说法,来形容人们对待风水问题的不同态度与不同结果。把风水作为文化来研究,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途径,从中受益,反之,把风水奉为神明去盲目崇拜就会因之而受害。
下面,我们就谈各种自然环境对风水的影响!
一、地球磁場對風水的影響
地球是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的,這些元素會產生不同方位與強度的地熱,地電學、磁場、重力及場各種放射性物質,再加上地表的自然山川河海,各種動植物、微生物等,都時時刻刻對人類及周圍的物體產生各種有形或無形惡作用力,這些作用力對人類又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有益或有害的影響。
地球物理現象及其各種地球作用力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利害關係和影響力都有著不少的具體表現。
一些地域的地質結構比較好,地層中所含的元素對人體和動植物都會產生良好的作用。因此,這裡的自然災害相對較少,人的綜合素質也都較高,經濟發展也較快,如歐洲西部的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在我國則集中在東部的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
而我國的四川、貴州由於人們長期生活在地球重力場強度很高的地區,人就不容易長高,而比較矮一些。
研究表明,地質斷層會釋放出放射性氣體,引起局部磁變化,這是引起人及動植物病變的重要因素。在癌症、心血管病高發區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沿岸捨列霍沃市及烏蘭烏德市,勘探發現其所處地區比其他地區高2-3倍。同時還發現,處於地層斷裂地帶的公路上,交通事故發生率是其他一般地區的10倍以上。
先民們通過數千年的觀測、感應、測算,判斷某個區域或位置是否有利於人們的生活、健康和發展所形成的中國家居環境文化,其中許多規律和原理與現代地球物理學是相通的,是十分融合的。
我們應該把風水學中樸素的科學認識與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相結合,並更好地研究各種地球物理現象和各種地球作用力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利害關係,探索人類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利用、改造、順應這些自然作用力,尋找為人類服務的規律與方法,使人與自然的能量信息形成和諧共振的最佳組合,使人類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適應、優化和發展。
地球磁場學認為:地球是一個以南北兩極為端點的強大磁力場。這種磁力場對穩定地球自身的運轉平衡,對地球表面物體的穩定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強大磁場的地球在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強大的磁向吸引力,這便是地球磁力的方向性。由於這種帶有鮮明方向的地球磁力的傳感作用,地球上的某些物體亦會產生一種磁性感應,使這些物體也產生一種相應辨別方向的能力。公元8世紀時,中國人就發明瞭第一個航海用的磁力指南針,充分證明對地球磁場的認識。而人類、鳥類體內辨別方向的感應機能,正是適應地球磁向的感應使之具有的功能。
磁場、磁向及其方位,對於人類及其家居環境狀況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住宅的方位,也會受到地球的影響,這也就是北半球的房屋一般都以坐北朝南為宜的原因所在,也是風水學所潛心觀測研究數千年所得出的結論。因此,必須深入探研地球磁向、方位對人類及其家居環境影響的規律性,求索人類及其家居環境如何更好地順應地球磁向方向,以利於身心健康。
二、天文星體對風水的影響
地球是宇宙星河中一个小星球,它时时刻刻都受到周围星体对它产生的吸引力、排斥力、作用力的影响。宇宙中的各种光电信息、磁力、热能、宇宙星体对地球产生各种作用的影响。太阳对地球所产生的光热效应,使万物得以生长发育,而太阳黑子却对地球上的人类及其他动植物产生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月亮的圆缺和运转周期,对海水的潮汐涨落产生明显的作用力,同时也对人类女性的月经周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日食月食及彗星等特殊的星体变异,对地球的磁场、气温、地震、飓风、旱涝灾害产生特殊的星体变异,对地球的磁场、气温、思绪、情绪乃至疾病、灾害等等,有着多重的影响。这一切无不印证了宇宙星体和地球人类的感应关系。这些现象和规律,也都与我国风水学中所探求的“天、地、人”和谐对应统一的理念相融合。
因此,必须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与现代宇宙星体学相接缘,研究和预测宇宙星体及其变异对地球与人类所产生正负效应的规律,掌握、调整和减免宇宙星体及其变异对地球与人类所产生正负效应的规律,掌握、调整和减免宇宙自然能量的动变对地球与人类负面影响的方法,探求宇宙地球与人类三位一体的同步对应及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温差达50-60℃之多。当北国边陲已是冰天雪地之际,南国椰岛却仍是花繁枝茂。这种气象差异对人体的影响,对人们饮食起居,尤其是住宅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北方,寒气重,患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较多,但若到四季如春的海南岛生活,也可以自然痊愈。在房屋建造时,北方的房屋为了防寒保暖,不仅要求房屋坐北朝南,门窗朝南向阳可以采光取暖,墙壁砌得很厚,并设置双层窗,一边后墙朝北避风御寒;而南方的房屋坐向就不一定要坐北朝南,根据周围的山形水势或路的走向来合理选择,只要顺势通风,凉爽防潮即可。很多居民都带有天井(内庭),以更利于组织通风,营造凉爽的家居环境。
特别讲究“藏风聚气”可以寻求“生气”之地的风水学,包含着很多的气象学知识。“望气寻龙论”中包含着相当多的道理。例如认为“春属木、其气青;夏属火,其气赤;秋属金,其气白;冬属水,其气黑。”四季有别,其气颜色也异的观点,对于形容四季气象就既生动又极为确切。又如“春冬,地气不升;夏时,炎蒸混浊;独惟秋气清亮。”也是十分恰当的描述。
为此,风水学在相地过程中特别重视方位和生气的关系,也积累了不少研究气象的方位。如认为:“寻龙、望势、走穴,宜登一方最高处,先从局外审查,次向对面注视,次向左右睨视,却再回有情处,细察微茫,必无失也。凡审穴,贵详贵缓,当俟草枯木落时,昔人先以燎草,而后登山,甚为有法。雨中可以审其微茫界合,晴天可以察其气象脉理。雪中可以验其所积厚薄,则知阳气所聚。”这对穴位选择都具有指导意义。
风水学尊重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特别重视“风”与“气”,这与现代气象学中研究的气候学亦不无相同之处,而且相切相接。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掘这种契合的内涵,探索人类家居的布局与调整,适应气象、气候的变化特点,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与事业发展
三、山川水文对风水的影响
水文地质的研究表明,地球上亿万年来演变而成的山川河流、自然环境、地下水脉和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山川水流、水质、土质、岩层结构,这些地质构造之中所包涵和产生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元素,对人体都会产生各种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例如:铁、锌、有机蛋白等,对人体是有益的,而镭、氡、锶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与智力发育是有害的。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合结构的不同,对人类也都有着不同的正负面效应。
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能健康长寿,而有的地方人就容易患病或早逝?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都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有些土地呈现出奇妙的现象。如海拔1200m的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乡寺院村土家山寨,有两亩,神奇的水田,不论遇到什么灾害,不论变换什么稻种,都能盛产香稻,这种特异功能千年不衰。又如,在湖南洞口县山门清水村西北,有一块50㎡的土地,能不断喷出奇特的香味。闻了这种香味,能使人精神舒爽,神志清醒,消除疲劳。孕妇在香地站着,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胎儿在腹内活动。这种现象,现代科学认为是由于某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所造成的。
研究也表明,地方病与水土、地形、地貌及地质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地区,虽然在同一地区,却仍然有着重、轻和非病区的明显不同,其原因乃在于地形地貌及水土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为了寻觅优质水源,风水学除了用观察对水形、水势、水之流速、水色、水质进行审视相度外,有时还采用“尝水”方法调查水文,其中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指出:“寻龙认气,认气寻水。其色碧,其味甘,其色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色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规律,对所勘察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都给予特别的重视,有时还要闻尝土和水的气味,从中进行判断是否有利于人的体力、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味甘甜是适宜的,而苦涩则是有害的。
尤其是“龙脉”的思想,也就是现代物理学关于山脉、水流与岩层走向的研究,“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观念相融合。
对于河床演变的规律,风水学也早已发现并将其应用于家居环境基地的选择之中。主张界水“来要之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流要平缓,潴(zhu)要澄清,抱不必畏,朝不欲重,远不欲小,近不欲割,大不欲荡,对不欲斜。”这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把基地选择在“澄清停蓄”、流速不急的水湾内侧,即河床的凸岸部分。这不但可以取得清洁的饮用水,也还可以确保基地避免水土流失,达到依靠自然保护基地的目的。
因此,应该努力探索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身体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类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
与生态建筑景观的关系
生态建筑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另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难怪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风水学,其环境观、自然观和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有着历史的共鸣!
自有人类伊始,就产生了建筑学。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本能地寻求一种避风避雨、防范天敌虫害的场所,仅仅依赖自然山洞土穴蔽护,远远不能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平地上的穴居和树上的巢居,这便是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建筑的原始人工建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对家居提出了越累越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满足实用性、安全性的要求之外,还增加了舒适性、私密性和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家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便将人与建筑对环境的要求上升至十分重要的位置。
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随之向多样性发展,各种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实践证明,这些建筑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的造型、规模、风格、方位与色彩等,对于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生命信息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作用力,并产生不同的正反效应。这就促使人们努力探索风水学与当代生态建筑之间的相融关系。即研究建筑的方位、造型、材料、色彩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布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为协调,更为同步,以便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大自然的山川、水流、花草树木和各种组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各种自然环境景观。人类生存在这自然地大环境之中,为了营造舒适、美观的生存环境,还会创造出一些人文景观和人工的园林景观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工营造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类产生种种生理和心理效应。人是对外界事物反应能力很强的有机体,周围环境尽管所形成的造型、色彩乃至引力、气场等等都会对身心健康和事业的发展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人们处在一种景观优美、色彩和谐和舒适宜人的环境之中,就会感到心情舒畅。风水学非常重视庭院的景观塑造,认为庭院和环境中的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都精心地加以营造,苏州园林就是人工造景的典范。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美化,清代诗人云:“莫扫落花,暂作庭前锦绣。休惊啼鸟,留为园地笙簧。”即是风水学特别重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展现。
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十分注重风水学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的互相借鉴和交融,不仅要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造型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选择和营造有利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万有引力风水原理
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每时每刻都受到地球和宇宙大自然中各种因素和信息、能量的正反影响。万物同源同理,万物之灵,万物一体,万物都有相互关联的作用,只是有大小之分,风水布局中运用吉祥物的原理激活各种有利因素,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精神智慧的辅助提升作用,记载在《西铭》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人体的矿物元素,全部是自然中含有的。近年科学家测定了人体中的90多种元素,其中60多种元素在人体的平均含量同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相似,这些元素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平均含量的丰富曲线基本吻合。因此,人体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体本身也会不断地产生各种信息与能量,这些信息、能量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协调同步,才能达到和谐的共振效应,人类也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在风水学的长期观测、探索的实践中,认识到这其中的主体—人类,每个人体都有着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和状态,其与所处不同点位和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相对接、相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
医学,实际上也是调节人体信息与自然和谐对应的一种方法。中药是直接采自大自然的不同信息能量、信息相调节、相交换以期对人体产生一种和谐的、健康的效应。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天地有阴阳五行。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五行者,远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建立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从而得到了关于世界的概念。认为世上万物都各与这五个元素中的一个息息相关。
如果人的五脏与天地五行的关系失调,就会罹患疾病,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凡是采用恰当的自然信息调整(治疗)人体的生命信息,使之达到和谐、健康。中医这种辩证疗法,讲究调理。这不仅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如果说,医学是从调节人体、生命信息入手,以适应自然信息。那么,风水学则是从调节家居等生活环境的自然信息入手,以利于人体生命信息的运行。房屋建筑的方位、格局、材料、造型和色彩等产生的各种能量信息,会对人体的健康、心理、思维与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寻求对人体有利的房屋建筑合适的方位、格局、材料、造型和色彩等,而且要寻求对人体有利的房屋建筑合适的方位、格局、材料、造型和色彩等,而且必须对那些不利于人体的房屋建筑加以调整,改造其环境信息,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近年来,由于受系统科学的影响,一门研究宇宙总体规律的新科学——宇宙全息统一学应运而生了。其核心是宇宙大统一律,即宇宙间的一些事情都有其共性的存在。
宇宙全息统一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整体观。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宇宙整体观。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自身和和世界。同样,它使我们对风水学所遵从的“大地有机”说的认识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宇宙全息统一学之一的宇宙经络律认为,宇宙、大地跟人体一样,也是有经络结构的。大地、宇宙的经络律受启于人体经络律,即部分(人体)中包含有整体(大地、宇宙)的信息。
其实,通过人体的经络穴位来推知大地的经络穴位的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风水学中无论是气论还是大地有机说,都把大地看作是与人体相当的具有生命的系统。古人所言“天地——大天地,人身——小天地”的思想即是这种认识的反映。
宇宙全息统一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着某种统一的联系,部分中也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风水说根据人体经络穴位来推理大地经络穴位的方法,就是一种宇宙全息方法的表现。而实际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大地确实有经络穴位,是个“有机体”,这揭示了人、大地、宇宙的全息统一。
风水学把大地本身看作是一个母体,同时又把大地各部分山体所在也看作是若干次一级的母体,这是完全符合宇宙全息统一学的,也是“大地为母”思想在科学文化中的全息反映。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风水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极为明显的科学性,从而把风水学的研究推向新的发展。